在笔者短暂的社工生涯中,遇到过不少母子关系紧张的案件,其中有些父母向我抱怨,孩子从小就与父母不亲近,喜欢独处,不擅于和他人交际,甚至对外界活动表现得毫无兴趣,最终导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家庭关系不融洽,渐渐失去对孩子的疼爱,甚至对孩子产生厌恶。
在上述情况出现后,笔者为了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这一心理障碍有了初步的了解。
1943年,美国一位名叫肯纳的医生报道了11名患者,这群患者天生缺乏与他人情感接触,经常重复机械性的行为,常常保持沉默或语言表达异常。
在当时,虽然肯纳发现的这11例患者被当作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未受到重视,但因为肯纳医生发现了这个群体,所以后来医学上将这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称为肯纳症,即我们俗称的自闭症。
最开始,人们认为自闭症的产生,是因为自闭症患者的父母抚养不当,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自闭症患者的父母是一群高学历高能力但冷漠无情的人。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逐渐表明,自闭症的产生与父母的抚养方式没有直接关联,从80年代开始,人们对自闭症患者父母的刻板印象开始改观,虽然至今自闭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与以下几点有关:遗传基因、病毒感染、孕期刺激。
通常来说,在发现婴幼儿有以下三大类核心症状时,我们怀疑其可能患有自闭症:
1、社会交往障碍,从婴儿期开始就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与人难以产生亲近,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感情,不会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
2、交流障碍,在婴儿期,常常以哭和尖叫来表达不适,表情漠然,很少使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稍大一些的患者在语言上往往理解力不足,语言能力发育缓慢,内容表达错误,经常重复、模仿,语法运用错误,纠缠同一话题;
3、兴趣狭隘,对于一般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体感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行为刻板重复,常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只吃少数几种食物,行为怪异,重复地蹦跳或用脚尖走路,等等。
在发现婴幼儿有以上几种现象共存时,建议父母们携带孩子去专门的医院诊断与治疗,遵从以下几点原则:
1、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2、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3、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
4、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6、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最后,对于自闭症,应该做好预防措施和预后措施。预防是降低自闭症出生风险的重要措施。
在女性怀孕早期,即胚胎神经管形成和发育期,应避免滥用药,特别是抗癫痫类药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开冷热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
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创伤等。在诊断确认患有该障碍的患儿,我们父母们应该明白的是,该障碍为慢性病程,预后较差,约2/3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终生照顾和养护。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岁时有无交流性语言、教育训练情况。如能早期进行有计划的医疗和矫治教育、并能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预后。